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是( )。
A.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 B.人的自我意识
C.社会分工的不同 D.社会关系
2.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根源于( )。
A.社会经济关系 B.在法律上的反映
C.全体人民的意愿 D.统治阶级的意志
3.《诗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两者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 )的基本精神。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B.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4.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 )。
A.集体主义原则 B.正确的义利观 C.恪守诚信 D.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5.(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A.职业道德 B.社会公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品德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道德的社会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有( )。
A.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B.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C.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D.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包括( )。
A.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B.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C.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D.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3.私人生活的特点是具有( )。
A.开放性 B.透明性 C.封闭性 D.隐秘性
4.当今世界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
A.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B.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C.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D.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5.下列属于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的是( )。
A.文明礼貌 B.助人为乐 C.爱护公物 D.勤俭持家
三、判断题
1.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 )
2.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完全一致。( )
3.中国古代道德讲“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落后的准则,这些与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不相符,因此,我们应当完全抛弃古代道德。( )
4.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
5.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决定作用。( )
四、简答题
如何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