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扎实践行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引导大一新生扣好大学生涯的“第一粒扣子”,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5年11月11日上午在教学科研行政楼4楼才艺厅精心策划组织了“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活动创新采用红色电影赏析与师生“时空对话”深度融合的形式,让红色精神可感可触、直抵人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与2025级学生代表共计598人齐聚现场,共同接受精神洗礼、凝聚奋进力量。

活动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学校党委副书记赵磊作开场讲话。她指出,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沃土,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本次活动绝非简单的观影体验,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一次直抵灵魂的思想洗礼,更是一堂沉浸式的“行走的思政课”。她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希望全体思政课教师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度挖掘红色资源中的育人元素,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让爱国主义教育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真正入脑入心;希望同学们将爱国信念刻进骨子里、融入血脉中,在课堂上以钻研专业知识诠释“自强”内涵,在实践中以锤炼过硬技能践行青年担当,在生活中以传承优良品德守护和平果实,把英烈精神转化为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活动精选《南京照相馆》《山河为证》《731》《东极岛》四部红色影片,以“衣、食、居、行”四大民生维度为切入点,构建起立体化的历史叙事框架。《南京照相馆》通过一件褪色旗袍的流转,展现战火中普通民众对尊严的坚守;《山河为证》以“一粒米”的微观视角,铺展从饥荒遍野到五谷丰登的时代巨变;《731》聚焦侵华日军罪证遗址,用冷峻镜头叩问人性底线与战争之恶;《东极岛》则通过渔民舍命营救美军飞行员的真实事件,诠释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光辉。四部影片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从苦难到崛起的奋斗轨迹。
观影落幕,“师生跨时空对话”环节接续登场。教师团队打破传统讲授模式,化身“历史摆渡人”,引导学生穿越时空与影片角色展开对话。“若能与80多年前的先辈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什么?又最想从他们眼中,读懂哪份关于“衣”的期盼?”“如果能和80多年前饿肚子却仍守着家国的先辈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关于“吃”的好消息?”一个个直击心灵的开放式问题,迅速点燃现场氛围,形成“师生共答、生生互辩”的热烈互动局面。2025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高同学哽咽着分享感悟:“《南京照相馆》里那句‘人活着,就要活得像个人样’,让我真切读懂了‘中国人的骨气’。如今我们穿名牌、点外卖、住高楼的平常生活,都是先辈用鲜血与坚守换来的。”真挚的情感共鸣在交流中不断升华,学生们纷纷结合观影体会,将个人成长记忆融入民族集体叙事,让红色精神直抵心灵。
活动尾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丽梅作总结讲话。她强调“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观影+对话’的育人模式,旨在青年学生心中种下三颗种子——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现实的担当之志、对未来的奋进之能。”
灯塔照征程,薪火永相传。累累白骨与英雄丰碑的今昔对照,昭示永恒真理:民族的复兴征程,需要一代代人将“山河无恙”的守护誓言,转化为“强国有我”的钢铁担当。新时代青年学生当以文化传承守根脉、科技创新强国家、社会责任传温暖,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方能无愧于先烈用生命守护的锦绣山河!